
1750年,乾隆皇帝派遣了200名官兵突袭了三朝重臣张廷玉的家宅,在搜查过程中发现了巨额财富,总额达到36万两白银。乾隆心里暗自高兴正规配资开户,认为终于抓住了打击张廷玉的机会。然而,仅仅几天后,乾隆又将这些白银全部归还,这一反转令人唏嘘不已。
1. 康熙与雍正时期的张廷玉
张廷玉,这位出生显赫的汉族官员,凭借其出色的官场手腕,在康熙年间便已经崭露头角。他晋升为吏部侍郎,这是一个从二品的高职,相当于今天的内阁副部长。在雍正即位后,张廷玉的地位进一步升高,成为了军机处的一员,实际掌握了决策权。雍正十分看重张廷玉的能力,甚至在康熙去世后的仅两个月,便双重任命了他。张廷玉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和《圣祖仁皇帝实录》副总裁,虽然礼部尚书的职位更显荣誉,但真正的权力来自于《实录》副总裁的身份——这意味着他负责修改和记录康熙的历史,尤其是涉及“九子夺嫡”的记载。
展开剩余74%这一任务很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历史,故意加以删改。而张廷玉的担任这一职务,也显示出他得到了雍正的深厚信任。张廷玉的职责不仅仅限于书籍编纂,他也成为了雍正的重要助手,几乎参与了所有关键政务。雍正对张廷玉的信任,甚至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。曾有一次,雍正因病数日未见张廷玉,竟然感到身心不适,称自己没有“股肱之力”。这种深厚的依赖关系促使雍正在去世前为张廷玉留下了“配享太庙”的遗旨,这对张廷玉而言,既是一种荣誉,也是历史地位的象征。
2. 乾隆时期张廷玉的困境
在初见乾隆时,张廷玉仍然受到了很大的礼遇。乾隆继位的第二年便封他为三等伯爵,并且特别关照他,甚至在他上朝时亲自派太监扶持。对于“配享太庙”之事,乾隆也表态会继续保留。然而,这份恩宠并没有持续太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乾隆逐渐熟悉政务,并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班子。到了1738年,年事已高的张廷玉请求辞去吏部尚书职务,表示自己体力不支,记忆力也不如从前。乾隆同意了他的请求,并开始提拔年轻的官员,逐步让张廷玉退出了核心政治圈。
然而,乾隆并非单纯出于对张廷玉年老的体恤,实际上,他在借此机会削弱雍正时期旧臣的势力,尤其是张廷玉和鄂尔泰所代表的党派。随着这一变化,张廷玉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。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即将结束,而“朋党之争”的背后,乾隆的策略已悄然改变了他在朝中的位置。
3. 张廷玉的辞官历程
尽管早有辞职之意,但张廷玉的告老还乡请求并未得到乾隆的批准。乾隆告诉他,由于他曾受过皇考厚恩,并承诺将来会“配享太庙”,因此不能轻易辞去职务,还暗示他留在京城,能够更好地证明自己配享太庙的资格。张廷玉虽心有所感,但因健康问题,仍再次提出辞职请求。乾隆得知他生病后,批准了他的退休,并派遣御医为他治疗。然而,张廷玉心中存有疑虑,怕辞职会影响到配享太庙的承诺,因此要求乾隆写下凭证,确认他去世后依然能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。虽然乾隆对此感到不悦,但还是写下了凭证。张廷玉却犯了个错误,将凭证交给儿子代为谢恩,这引发了乾隆的愤怒,认为他未尽到应有的尊敬。
乾隆心中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,最终决定取消张廷玉的伯爵封号,但依然保留了他“配享太庙”的资格。
4. 张廷玉的家族遭遇抄家
张廷玉返回家乡时,内心感到非常疲惫。正当他准备恢复平静生活时,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——他的亲家、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捕。由于朱荃的升职与张廷玉有着密切关系,这使得张廷玉也陷入了困境。乾隆帝愤怒之下,派遣钦差大臣德保前来抄家,彻底搜查张廷玉的私人财物。随行的军队翻遍了张廷玉的家中,除了大量书信和文献之外,还发现了超过30万两白银。乾隆原以为这次可以借此打击张廷玉,但经过仔细审查后,并未找到任何有损朝廷的证据。张廷玉在自己留下的《年谱》中,所记载的仅是三朝皇帝对他的恩赐,并没有对政务有任何不满。最终,乾隆只得将这些银两退还,并决定放过张廷玉。
尽管如此,张廷玉的这一番折磨却让他心情沮丧,身体和精神的状态也急剧下滑。直到1755年,张廷玉因病去世,享年84岁。乾隆得知此消息后,内心感到触动,决定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,并为他保留了配享太庙的待遇。随后,乾隆还特别关照了张廷玉的后代,尤其是他的儿子和孙子,给予了他们不同程度的帮助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